学者专场演讲嘉宾与演讲内容


蔡敬新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蔡敬新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教授
课程与教学学系
文学学士(国立台湾大学)、大学毕业教育专业文凭(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文学硕士(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博士(莱斯特大学)。曾任中学中文老师及主任,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任教科目为资讯科技辅助教学、知识构建社群、学习理论和教育研究法。研究范围包括TPACK、知识建构、科学教育、语文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等。

Academic Positions
2018- Professor, Curriculum & Instruction Department, Faculty of Educ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2017 Associate Profess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Academic Group,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2006-2011 Assistant Profess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Academic Group,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2001-2006 Lecture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Academic Group,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Selected Publication
1. Chai, C. S. (2019).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A re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TPACK).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 Chai, C.S., Koh, J.H.L., Teo, Y.H. (2019). Enhancing and modeling teachers’ design beliefs and efficacy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21st Century Quality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3. Chai, C. S., Tan, L., Koh, J. H. L. & Deng, F. (2017). Building pre-service teachers’ design capacities for web-based 21st century new culture of learning. Australasi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2), 129-142.
4. Chai, C. S., Koh, J. H. L., & Tsai, C.-C. (2016). A review of 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In M. Herring, M. Koehler, & P. Mishra (Eds.), TPACK Handbook V2.0: TPACK Research and Approaches. (pp. 87-106). New York: Routledge.
5. Chai, C. S., Deng, F., Tsai, P.-S., Koh, J. H. L., & Tsai, C.-C. (2015). Assessing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wenty-first-century learning practices.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16(3), 389-398.



姜丽萍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
姜丽萍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h5>

姜丽萍,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教学法、教材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出版专著、合著有《对外汉语教学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怎么教外国人汉语》等11部;主编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授权教材《HSK标准教程》系列、国家汉办规划教材《体验汉语教程》系列等六套90多册;在《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国家汉办项目等十多项。多次受邀赴美国、日本、泰国、荷兰、匈牙利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等地区进行讲学、培训或学术交流。兼职担任新加坡教育部中学华文课程顾问、西安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等。担任《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编委、《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版)编委、《汉语国际教育学报》编委等。




祝新华副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
祝新华副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

祝新华,哲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教授,博导。之前曾于杭州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公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任职。研究领域包括中文聆听、阅读与综合写作认知过程,语言测试标准与标准参照汇报、促进学习的评估、教师评估素养、提升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等。先后在杭州、香港、新加坡、英国等多所高校开展研究,任30余项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出版学术专著7本,发表超过140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

祝博士发展的中文科阅读、写作及综合的评估等级描述、聆听与综合协同评估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香港中文科公开考试与中文课程发展中。此外,阅读能力结构(Six Type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cesses,简称“阅读六层次”)、综合写作能力框架(Four Traits of Integrated Writing Competence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简称“综合四条柱”)在香港中国语文教学与评估领域广泛运用,并得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中国内地、澳门)的借鉴、运用。相关研究成果刊于英文SSCI期刊,如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ading and Wri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与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以及中文CSSCI知名学术期刊,如《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与实验》《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华文学刊》等。

在社会服务与校外合作方面,祝博士应邀担任新加坡教育部、考试与评鉴局,香港教统局/教育局,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等相关部门的中文课程、评估顾问/海外顾问、课程评鉴专家等,提供专业支持。在兄弟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兼任课程外聘评审专家、博士论文校外考委、兼职教授(荣誉)、研究伦理外评专家等。

通过结合公开考试及课程发展的研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与校外合作等工作,确保学术研究工作在丰富学术文献的同时,能为课程、评估的发展,以及教学革新提供服务,真切地实现知识转移的功能。

E-mail: ctxhzhu@polyu.edu.hk

https://www.polyu.edu.hk/cbs/web/en/people/staff_detail/17




赵杨教授
北京大学
赵杨教授
北京大学

赵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院长,剑桥大学博士。研究兴趣为第二语言习得、生成语法、社会语言学、语言教育等。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两部、研究生教材一部,在Second Language Research、《世界汉语教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担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汉语教育》期刊主编、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储诚志副教授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储诚志副教授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储诚志,执教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兼任语言学系博士生导师。专业兼职包括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执行理事、全球华语教研百人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美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主任、香港浸会大学语言中心国际学术顾问,以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和多家期刊编委等。曾任美国空军学院杰出访问教授、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会长和加州中文教师协会会长。




罗嘉怡博士
香港大学
罗嘉怡博士
香港大学

罗嘉怡博士,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助理院长(知识交流)、双学士学位课程总监,博士生导师;荷兰拉德布德大学(Radboud University)拉德布德社会科学中心荣誉教授。

研究兴趣包括信息科技辅助学习、创新教学法、学习动机等,过去十多年尤其关注对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与教策略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的师生,致力提升中文的学与教水平,尤其是协助来自弱势社群的学生得到更佳的学习支持,改善升学和就业的前景。她的著作包括书籍、学术论文、手机/网上应用程序、网上资源库等七十多项。她曾以首席研究员身份领导多个大型研究项目,赞助机构包括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优质教育基金、语文教育及常务委员会语文基金、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等,获得的研究经费超过港币七千七百万。她和她的研究拍挡,曾获国际研究机构及香港大学颁发多个奖项,以彰显他们的贡献。




沈威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沈威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沈威,男,1982年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文信息处理、现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已主持、参与各级各类项目8项,在《汉语学报》《语言研究》《澳门语言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并研发了“当代小说语料库”“汉语复句语料库”“汉语中介语动态语料库”和“我国中小学生写作能力评价与教学策略研究语料库”等多个语料库。

近三年来的代表性论文如下:

1. 沈威,“与其说p,不如说q”句式辨察,《汉语学报》2017年第1期。

2. 沈威,“要么p,要么q”句式探究,《澳门语言学刊》2018年第2期。

3. 沈威,基于UML的小句本体模型研究,《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4. 沈威、杨刚,家书新视角、学者家国情——读邢福义先生《寄父家书》,《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

5. 杨刚、沈威,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着眼点及相关启示,《语文建设》2019年第11期。

6. 沈威、白林倩,大数据背景下《澳门日报》与《北京日报》标题中高频名词的差异研究,《澳门语言学刊》2020年第2期。

7. 沈威,连词“所以”的嬗变,《汉语学报》2020年第2期。

8. 沈威、聂卓、廖莉莉,网络谣言标题的特征研究——以健康养生类网络谣言标题为例,《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9. 沈威、王雪琪,澳大利亚汉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反向迁移研究,第六届“华文作为第二语言之教与学”会议论文,国际会议论文,2020年9月。

10. 沈威、李木子、张慧怡,“你呀”中“呀”的功能探讨,《语文教学与研究》,已录用。(预计2020年见刊)。

11. 沈威、杨刚,主观视点对“不是所有X都叫Y”句义及功能的影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已录用。(预计2021年见刊)。




钟镇城副教授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钟镇城副教授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钟镇城为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副教授。他以华语双语习得、阅读理论、语言政策与规划为跨域研究观点,至今已于台湾华语文教学领域开创出四项先驱议题:(1)移民华语、(2)国际学校华语文教育、(3)客华双语教育、(4)跨国衔转学生语言习得规划。

钟镇城从2011年起发起台湾语言公益运动,曾执行30多项计划,发表21篇期刊与专书论文,主编3册专书,同时亦出版5册教材,并于2018年发行国际首部客语复振纪录片《客华双语:能与不能之间的拔河》(DVD)。目前为国际学校华语文教育国际研讨会暨工作坊(ISCLE)发起人主席、台湾来去华语协会理事长、台湾华语文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华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台湾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美国CLTA终身会员、美国ILA终身会员、华语文教学研究期刊编辑委员、应华学报编辑委员、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咨询顾问及高雄市教育局审议委员。